楼市真相:天风证券研报难掩隐忧,购房者何去何从?

楼市“稳”字当头?天风证券研报背后的隐忧
天风证券的研报,一句“促进房地产行业止跌企稳”,仿佛给市场打了一针鸡血。但仔细品味,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更多是无奈和焦虑。真的能稳住吗?还是仅仅是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”的权宜之计?
降息这剂“强心针”真能让楼市起死回生?
央行降息,看似诚意满满,但0.1个百分点的降幅,对于动辄几百万的房价来说,不过是杯水车薪。更何况,公积金贷款利率降了25个基点,看似力度很大,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享受到?一线城市的租售回报率和国债收益率的差距,依旧悬殊。降息能提振购房者信心?或许能让一部分人稍微心动一下,但要说“起死回生”,未免过于乐观。更重要的是,降息背后反映的是经济下行的压力,这本身就不是什么好消息。
新模式融资:看似美好的“箭”,能否射中靶心?
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提出的新模式融资,听起来很诱人,又是保障房再贷款,又是支持“现房销售”,又是城市更新。但这些政策真的能解决问题吗?保障房再贷款,地方政府和银行的积极性真的能被调动起来吗?要知道,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已经很大了,再贷款会不会变成新的负担?“现房销售”,听起来很美好,但开发商的资金压力怎么办?如果房价下跌,谁来承担损失?城中村改造,更是个老大难问题,没有实操性和创新性的融资制度,只会让这个计划胎死腹中。说白了,这些政策看似面面俱到,但缺乏真正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。
现房销售: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骨感
“现房销售”的确能保护购房者利益,避免烂尾楼的悲剧重演。但问题是,有多少开发商能承担得起现房销售的资金压力?有多少购房者愿意为现房买单?在房价下跌的预期下,购房者更倾向于观望,而不是冒险入市。而且,现房销售会加剧房地产行业的马太效应,强者更强,弱者更弱,最终只会让少数大型房企垄断市场。这种“优胜劣汰”的模式,真的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吗?
数据背离:楼市真的在回暖吗?
研报中列出了一堆数据,看似有理有据,但却掩盖不了真相。新房、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增速都在下降,库存压力依然巨大。土地市场虽然有所回暖,但溢价率的上升,更多是开发商在 desperation 下的豪赌。股市的表现,更是直接打脸了研报的乐观预期。房地产指数跑输大盘,说明投资者对楼市的信心依然不足。这些数据都在告诉我们,楼市并没有真正回暖,而是在一个泥潭里挣扎。
投资建议:看似稳妥,实则暗藏玄机?
研报给出的投资建议,看似稳妥,但仔细分析,却暗藏玄机。推荐的标的,要么是“未出险优质非国央企”,要么是“地方国企”,要么是“龙头央企”。这些企业,要么是背景深厚,要么是资金雄厚,要么是规模巨大。说白了,都是一些“旱涝保收”的企业。但对于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中小房企,研报却只字未提。这种“锦上添花”式的投资建议,真的能解决楼市的问题吗?恐怕只会让强者更强,弱者更弱,加剧行业的两极分化。
我对天风证券研报的“批判性”解读
天风证券这份研报,与其说是分析,不如说是一篇精心包装的“公关稿”。通篇都在强调“止跌企稳”、“政策利好”,却对楼市的深层问题避而不谈。它选择性地展示数据,放大积极因素,掩盖负面影响。这种“报喜不报忧”的做法,是对投资者的不负责任,也是对市场的误导。更让我感到不舒服的是,研报通篇都在为开发商“站台”,却对购房者的权益置之不理。这种立场的偏颇,让人不得不怀疑其背后的动机。
这份研报最核心的逻辑,就是赌政策会继续放松。但政策的放松,真的能解决问题吗?如果仅仅是放松限购、降低利率,只会让房价再次上涨,让更多的人买不起房。真正的解决之道,是调整土地供应结构,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,打击投机炒房行为。但这些问题,研报却只字未提。因为它不敢触碰这些深层矛盾。
研报中提出的“困境反转”、“周期韧性”等概念,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套话。什么叫“困境反转”?难道仅仅是因为政策的扶持,这些企业就能摆脱困境吗?难道它们自身的经营问题,就可以被忽略不计吗?什么叫“周期韧性”?难道仅仅是因为规模大、品牌响,这些企业就能抵御市场风险吗?难道它们的负债率高企、现金流紧张,就可以被视而不见吗?这些概念,都是一些空洞的口号,没有任何实际意义。
更让我感到担忧的是,这份研报可能会误导投资者。它让投资者相信楼市已经触底反弹,可以放心抄底。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楼市的风险依然很高,房价下跌的趋势并没有改变。如果投资者盲目听信研报的建议,很可能会血本无归。
总而言之,我对天风证券这份研报的评价是:缺乏深度,缺乏客观,缺乏责任感。它是一篇精心包装的“公关稿”,而不是一份真正的研究报告。它可能会误导投资者,甚至会加剧市场的风险。
开发商的“自救”与购房者的无奈
在楼市这盘大棋中,开发商和购房者,无疑是两个最重要的棋子。但在这场博弈中,双方的地位并不对等。开发商掌握着定价权和房源,而购房者只能被动接受。在楼市下行的时候,开发商想方设法“自救”,而购房者却只能默默承受房价下跌的损失,甚至面临烂尾楼的风险。
开发商的“自救”手段,无非是降价促销、打折优惠、买房送车位等等。这些手段,看似是在让利于购房者,但实际上,却是为了尽快回笼资金,缓解自身的资金压力。更有些开发商,为了降低成本,偷工减料、以次充好,损害购房者的利益。这些行为,不仅是对购房者的不负责任,也是对市场规则的破坏。
购房者的无奈,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- 房价下跌的损失: 很多购房者都是在高位买入的,现在房价下跌,他们的资产大幅缩水。更有些购房者,还背负着沉重的房贷,每个月都要还款,压力巨大。
- 烂尾楼的风险: 楼市下行,开发商资金链断裂,导致烂尾楼的风险增加。购房者不仅拿不到房子,还要继续还房贷,简直是雪上加霜。
- 维权的困难: 即使购房者想要维权,也面临着重重困难。开发商往往会采取各种手段拖延时间,甚至转移资产。购房者势单力薄,很难与开发商抗衡。
更让人感到无奈的是,很多购房者都是刚需,他们买房是为了自住,而不是为了投资。但他们却成为了楼市调控的牺牲品,承受着房价下跌的损失,甚至面临烂尾楼的风险。这种局面,真的公平吗?
开发商的“自救”,固然重要。但更重要的是,要保护购房者的权益,避免他们成为楼市调控的牺牲品。政府应该加强监管,打击开发商的违规行为,建立完善的维权机制,让购房者能够安心购房,放心居住。
地方政府的角色:是救市英雄还是“帮凶”?
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扮演着一个复杂的角色。一方面,他们希望通过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来增加财政收入,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。另一方面,他们又需要维护市场的稳定,防止房价暴涨暴跌,保障居民的住房需求。但现实往往是,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利益,过度依赖房地产市场,甚至不惜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,最终成为了楼市乱象的“帮凶”。
地方政府的“救市”手段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- 放松调控: 通过降低首付比例、放宽限购政策等方式,刺激购房需求,推高房价。
- 土地财政: 通过高价出让土地,增加财政收入,但同时也推高了房价,增加了开发商的成本。
- 暗箱操作: 为了完成业绩指标,默许甚至纵容开发商的违规行为,比如虚假宣传、偷工减料等等。
这些“救市”手段,短期内或许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,但长期来看,却会对市场造成严重的伤害。房价的上涨,会让更多的人买不起房,加剧社会矛盾。土地财政的依赖,会让地方政府失去发展其他产业的动力,阻碍经济转型。而暗箱操作,则会损害购房者的利益,破坏市场的公平公正。
更让人担忧的是,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,甚至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,干预市场运行。比如,限制开发商降价促销,阻止购房者维权等等。这些行为,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公正,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。
地方政府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,认清自己的职责。他们不应该为了追求短期利益,而牺牲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。他们应该加强监管,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,保障居民的住房需求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实现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。
中介机构的生存之道:在夹缝中求生
房地产中介机构,作为连接开发商和购房者的桥梁,在楼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但楼市下行,中介机构的日子也不好过。一方面,成交量下降,佣金收入减少。另一方面,竞争加剧,生存压力增大。为了生存,中介机构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,在夹缝中求生。
中介机构的“生存之道”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- 恶性竞争: 为了抢夺客户,一些中介机构不惜降低佣金,甚至虚报房源信息,欺骗购房者。
- 捆绑销售: 将一些滞销的房源与其他热门房源捆绑销售,迫使购房者接受。
- 信息不对称: 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,隐瞒房源的真实情况,误导购房者。
这些“生存之道”,短期内或许能够帮助中介机构增加收入,但长期来看,却会损害整个行业的形象,破坏市场的信任。
更让人担忧的是,一些中介机构为了追求高额利润,甚至会与开发商勾结,操纵房价,损害购房者的利益。比如,虚假宣传、哄抬房价、制造恐慌等等。
中介机构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,认清自己的职责。他们不应该为了追求短期利益,而牺牲行业的长期发展。他们应该诚信经营,规范服务,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,赢得购房者的信任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楼市中生存下去,并获得可持续发展。
本文 pipicrypto.com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://www.pipicrypto.com/post/1715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