煤电困境求生:豪赌升级,能否突围能源转型?

author 阅读:33 2025-04-18 01:54:57 评论:0

煤电升级:一场迟来的豪赌,一次不得不为的转型?

看似升级,实则无奈:煤电的困境与挣扎

中国经济网这篇关于《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的报道,读来总觉得透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无奈。说是“新一代煤电”,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这不过是在现有基础上修修补补,试图让这个日薄西山的产业再焕发一点生机罢了。 煤电,曾经是国家电力供应的顶梁柱,为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。但如今,高污染、高排放的帽子摘不掉,清洁能源的崛起更是让它腹背受敌。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,煤电的未来在哪里? 所谓的“升级”,更像是在重重压力下的苟延残喘,是面对转型挑战的被动应付。当然,如果完全放弃煤电,电力的稳定供应又会面临巨大的风险。所以,这份“实施方案”的出台,与其说是主动出击,不如说是迫不得已。

“三改联动”:新瓶装旧酒,还是确有奇效?

“三改联动”,听起来很美好,无非是改造、升级、联动那一套。然而,具体落实起来,恐怕又是困难重重。 改造需要资金,升级需要技术,联动需要协调。这些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,需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。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今天,这些投入从何而来?地方政府是否愿意为了环保而牺牲短期利益?各个部门之间又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协同合作? 这些问题不解决,“三改联动”恐怕只能是纸上谈兵,最终沦为一场空谈。与其把希望寄托在“三改联动”上,不如认真思考如何逐步降低对煤电的依赖,寻找更加清洁、可持续的能源替代方案。

安全可靠?保供是真,高排放是实

《实施方案》将“安全可靠”作为新一代煤电升级的基本前提,强调煤电机组在保供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兜底保障作用。这话说得没错,在风光等新能源出力不稳定的时候,煤电确实是保障电力供应的最后一道防线。 然而,我们不能只看到煤电的保供作用,而忽视了它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。煤电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等污染物,是造成雾霾、酸雨等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。为了保障电力供应,我们就必须牺牲环境吗?这种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? 所谓的“安全可靠”,实际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。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,最终只会让我们付出更大的代价。我们需要认真思考,如何在保障电力供应的同时,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。

高效调节?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

“高效调节是新一代煤电升级的核心目标”,这话说得漂亮,但仔细分析《实施方案》中提出的各项指标,却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。供电煤耗、低负荷煤耗攀升幅度、深度调峰最小出力、负荷变化速率、一次调频、启停调峰……这些专业名词堆砌在一起,看似高大上,实则难以实现。

一方面,煤电机组的设计初衷是为了稳定发电,而不是频繁地启停和调节。频繁的调节不仅会降低机组的寿命,还会增加维护成本。另一方面,深度调峰需要大量的技术改造和资金投入,对于一些老旧机组来说,改造的成本可能比直接淘汰还要高。更何况,即使完成了改造,煤电机组的调节能力也无法与抽水蓄能、储能等新型调峰电源相媲美。

所谓“高效调节”,不过是想让煤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扮演一个更加灵活的角色。然而,煤电的先天缺陷决定了它无法真正胜任这个角色。与其强行让煤电去适应新的环境,不如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新型调峰电源的建设中,让它们来承担起调节的重任。

清洁降碳?差异化标准,谁为减排买单?

《实施方案》提出了差异化的碳减排实施标准,这看似考虑了不同类型机组的实际情况和区域资源条件的差异,实则是一种偷懒的做法。对现役机组、新建机组和新一代煤电试点示范提出不同的减排标准,意味着一些老旧机组可以继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,而新建机组则需要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。

这种差异化的标准,实际上是在为落后产能提供生存空间,是在变相地鼓励污染。那些环保意识薄弱、技术落后的企业,可以继续依靠廉价的煤电来获取利润,而那些积极进行技术改造、努力降低排放的企业,则需要承担更高的成本。

所谓的“清洁降碳”,最终变成了“谁污染,谁受益”的局面。这种不公平的政策,不仅会阻碍煤电行业的转型升级,还会加剧环境污染。我们需要的不是差异化的标准,而是统一的、严格的排放标准,让所有企业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,共同为减排做出贡献。

智能运行?华而不实的噱头,还是降本增效的利器?

《实施方案》提出了智能控制、智能运维、智能决策等三个智能运行的评价指标,试图通过智能化手段来提升煤电机组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。这听起来很诱人,但仔细分析,却发现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。

智能控制需要大量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,这些设备的成本不菲,而且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。智能运维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分析平台,对机组的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,这需要大量的数据和算法的支持。智能决策需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模型,对电力市场的变化进行预测和分析,这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。

对于一些大型、先进的煤电机组来说,智能化改造或许能够带来一定的效益。但对于一些小型、老旧的机组来说,智能化改造的成本可能远远超过其带来的效益。更何况,智能化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投入,对于一些资金紧张、人才匮乏的企业来说, это просто неосуществимо.

所谓的“智能运行”,很可能只是一种华而不实的噱头,最终沦为一场形象工程。我们需要的不是盲目地追求智能化,而是认真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,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改造方案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。

本文 pipicrypto.com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://www.pipicrypto.com/post/1680.html

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。
声明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发表评论
搜索
排行榜